心若翾爚

飞翔的火焰
自由的狂野
简约的灵魂
孤单的骄傲

《敦刻尔克》2017年 | 竭尽全力不剧透的观后影评

转载于 映后跑马灯

期待吧!国内9月上映!

弥生电影局:






     时间回到7月20日,克里斯托弗·诺兰耗时29个月最新拍摄与制作的个人首部历史战争题材作品《敦刻尔克》在香港轰然上映,提前北美(7月21日)。如愿在香港看完了IMAX版本的《敦刻尔克》,看完你第一反应就会是,以前所看的所有IMAX电影都是赝品。




      诺兰并没有将Dunkirk作为一部战争片来拍,而是作为一部关于幸存者的电影。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二战并不是故事的核心,而只是给这个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和舞台。一方面诺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争,因此难以真正拍出战争片精髓,另一方面他认为电影中关于战争的所需要表现的一切已经被《西线无战事》等经典老片说尽了,无非就是战争的残酷和惨烈、战争使人失去人性一类的老话,基本很难再讲出新意。因此他只是打算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一个切入点,来讲述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。




      最开始的架构很简单,诺兰甚至大胆的提出想要不用剧本直接即兴拍摄,结果被制片人妻子怒斥异想天开,于是还得老老实实写剧本。他想讲述两个并行的故事:一个持续一个小时的空军飞行员的故事,和敦刻尔克海滩上年轻士兵长达一周的逃亡故事。在写剧本的时候第三条线很自然而然的加了进来:持续了一天时间的小渔船的故事。于是三条故事线相互交叉,环环相扣,在剧情最高层次的时候进行汇合,便构成了这部电影全部的剧情。





 


      再说配乐,主操刀的是殿堂级配音汉斯季默,他这次的配乐更加实验性和极端,如之前所说,几乎摒除了旋律和分曲,音乐从头到尾近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,完全作为剧情营造气氛的工具所使用,时而突出,时而又和背景的枪弹噪声混合在一起。除了英军获救时他使用了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中的Nimrod选段(Elgar - Enigma Variation)还有一点儿旋律外,几乎纯粹是氛围式的配乐,离开了电影外基本无法被单独欣赏。




      我认为《敦刻尔克》是一部私密的史诗,在拍摄过程中让宏大清晰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质感相结合。两架喷火战斗机突然遭遇敌机,变换战斗阵型,双方开始交火。小米机枪的连环开火,后坐力几乎要把观众向后推。德军战机被击中,隔着机舱的玻璃罩,两名英国飞行员目睹着对手坠入海中。不幸,其中一架喷火战斗机也被击中,虽然成功在海面上着陆,但玻璃罩卡死,飞行员被困在狭小的机舱内,水位不断上升。他喘着粗气,刚刚战斗的肾上腺素还在体内奔腾。拿起配枪试图砸开玻璃,然而此时海水一下没过了他的头顶。




 同时诺兰追求镜头的可信和主观——在空中,诺兰让我们观众从不进入德国飞机的视角,也不会看到英国飞行员看不到的东西。虽然偶尔会把摄影机驾在机翼上向外拍,但诺兰努力维持这种主观的镜头语言,贯穿全片。《敦刻尔克》全片没有一个(称得上是角色的)德国角色,也没有传统战争片的血腥和说教。它更像是一部默片,一部灾难片,人物的动因是那么的强烈,士兵求生的欲望是那么的不言而喻。







      在敦刻尔克的片场,还能找到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撤退的痕迹。当退潮的时候,还能看到被击沉的舰艇残骸躺在堤坝旁边。诺兰甚至将有一些老兵的回忆嵌入电影中。男主角和两个年轻的战友坐在海水泡沫覆盖的沙滩上,刚刚逃离一场死劫。远处,有一个士兵脱去了装备,向海里踉跄而去。有一个老兵告诉诺兰的团队,他在等待撤退的时候,看到有些士兵就徒步走进海里。他们是想自杀,还是想游回英国?他不知道。就连《敦刻尔克》的表演也是静水流深,充满了当年英国人的内敛。角色之间的生死攸关和感情宣泄,都在一个眼神、一句台词里,要靠观众自己细细地品。







     “从小到大,我们都听过很多美化过的故事,但在现实中,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是那么的有力。而且这些老兵现在越来越少了,所以我很庆幸能够及时拍成这部电影,而不是等到集体记忆消失之后才后悔莫及。”诺兰在一次采访中说到。


      2015年,电影的片场照片流出,其中流行歌手哈里·斯代尔斯最为抢眼。我心里翘首期盼。两年后的上映前夕,当《敦刻尔克》的片长正式定为107分钟的时候,我反倒有些惊讶,这注定是一部不同于以往诺兰作品的电影。







When 400,000 men couldn't get home, home came for them











电影该被更多人看懂


如有交流,我在等你



 



热度(23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 心若翾爚 | Powered by LOFTER